白茶为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为福建所特有。白茶中的银针白毫首创制于福鼎县,后由闽东逐步发展到闽北地区,传至水吉华体网app、政和、松溪等地。白茶是福建的特种茶类之一,为福州口岸的传统名牌出口商品。长期以来,白茶以外销为主,早在光绪十八年
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茶福建公司,下同)前身为中国茶叶公司福州分公司,于1950年成立,是新中国最早从事白茶贸易的公司。
1950年之前,白茶均由私商生产与销售。1950年当年,白茶毛茶产量为1100担,但出口为零。
1951年,白茶生产迅速恢复,中茶福建公司开始组织收购协商委员会。产量达2526担,但出口仅为6担。
1954年,福建白茶生产与出口全部改为公有采购、销售,由中茶福建公司包收(包括:水吉、松溪、政和)。每年的白茶生产计划由中茶福建公司下达并定点生产。中茶福建公司在闽东、闽北茶区建茶厂或设立定点茶厂统一管辖茶叶收购、加工、运销、调拨业务,即收购毛茶,调拨给茶厂加工精制,然后按出口任务由茶厂将精制茶装箱后运往福州口岸出口。
1954年11月15日-20日,中茶福建公司和福州商品检验处联合在福州召开乌龙茶、白茶研究会议。会议表示,白茶类不应归入乌龙茶类,仍须保留,且将白茶类划分为白牡丹和贡眉这两个花色,其中白牡丹有特级至,即4个级别;贡眉有特级至四级,即5个级别。因此,白茶共有2个花色,9个级别。同时,会上取消寿眉花色,将寿眉并入贡眉花色,贡眉特、一级相当于本年贡眉产品的一、二级,二至四级相当于本年寿眉产品的一至品种。茶名统一规定白牡丹(闽北、闽东、白牡丹属之)和贡眉(闽北、闽东贡眉、寿眉属之)。
1955年,中茶福建公司贯彻“内销服从外销”的政策,积极扩大出口,公司确定在白茶出口最主要的香港市场采取由数家港商联合包销的形式,每年年前议定价格,根据标准样按质论价交货。这种销售方式稳定了出口价格,解决了价格忽高忽低的问题,当年白茶销售即达到171860美元。
1956年,中国茶叶公司以茶类原产地划分口岸经营,即白茶全部由福建口岸出口。这种产销相结合的做法,大大促进了生产和出口。中茶福建公司根据每年白茶高低等级的产量比例及今后发展的趋势,结合国外市场需求作进一步的研判,将白牡丹、贡眉的包销价格作适当调整。以1958年白茶出口销售实绩为例,同比1955年数量增长37.03%,金额增长20.45%。其中,白牡丹类数量略增2.64%,金额略增9.71%,贡眉、寿眉类则数量增长43.21%,金额增长22.91%。
由于茶树是多年生植物,解放初期新栽茶苗和台刈茶树无法采摘,因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白茶的产量较少,出现了供不应求、售价极高的现象。1952年白茶产量仅857担,故销售价格高,香港白牡丹每担价达3000港元,贡眉达2400港元。中茶福建公司分析市场情况后,认为白茶的收购价格问题基本上是产销平衡问题,因此决定扩大白茶的产量,稳定价格。
1954年新栽茶树开始采摘,同时茶园管理进一步改善,产量逐年增长。特别是1956年,成立中央农产品采购部,各地党政对茶叶生产加强领导并实施农业合作化,对于茶叶经营有了统一的规划和合理的组织,白茶生产有了很大的恢复发展。以建瓯茶厂为例,1952年白茶产品产量为301.12市担,1953年白茶产品产量为867.8市担,1954年白茶产品产量为1931.34市担,1955年白茶产品产量为2080.2市担,1956年白茶产品产量为2598.6市担,逐年增加。
1956年以后,中茶福建公司改进采购方法,采取直接采购的方式,在大部分地区推行评茶,扩大采购范围。
1957年,在出口价格方面,中茶福建公司提出在白茶新茶上市之前,采取稳价多销政策。待新茶上市之后,根据新茶的品质以及产量情况再适当调整,价格总体趋稳。
1959年,由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对我国采取贸易歧视限制,公司大力采取通过香港转口贸易的经营方针,扩大南亚各地区的出口。
1960年,中茶福建公司通过在福鼎、福安产区大量培植优良大白茶品种,高等级茶比例从1952年占总量的6.58%提高到17.42%,进一步提高了白茶出口平均价格。
在香港地区,除福建白茶之外,省也生产白茶并出口香港。虽然白茶的品质不如福建白茶,但由于福建白茶供香港销售的中低等级量少价高,常常供不应求,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白茶在香港的市场份额逐年扩大。
1958年,中茶福建公司适应市场需求,增加中低档白茶比重,香港市场平均价格为每吨1460美元,较1957年的每吨1502美元略低。即便如此,1958年福建白茶仅占香港进口的34.89%,而白茶占65.11%;1961年福建白茶占23%,而白茶占77%。中茶福建公司想方设法积极应对,但由于白茶产地范围小,产量无法跟上,1965年香港市场福建白茶出口2100多担,白茶达10000担左右。但中茶福建公司通过调整品种等级,白茶高等级茶的出口香港金额占到白茶总出口金额的50%以上,较1964年增长了57.96%,多盈利18180美元。
1963年,中茶福建公司毛茶收购贯彻“对样评茶,按质论价、好茶好价、次茶次价”的价格政策,白毛茶评茶计价的办法具体规定是:干看嫩度、色泽并重,适当结合净度与形状;湿看以叶底色泽,兼闻香味为主,适当结合嫩度。
同年,中茶福建公司整理了福建白茶概况,就白茶的种类和历史、产地和产量、采摘标准、加工工序、审评、出口贸易等等一一进行阐述说明。
1964年起,中茶福建公司将包销改为代销,由协丰(香港)等五家代销,价格仍授权香港德信行根据市场情况灵活掌握。为了与白茶竞争香港市场,公司派出专家在福鼎国营湖林初制厂、福鼎白琳茶厂进行研发试验,于1968年成功研制出新工艺白茶,1969年投放香港市场,广受欢迎。1973年,香港地区福建白茶出口份额达63%,开始超过白茶。1977年,中茶福建公司出口香港白茶501吨,占香港市场容量的80%以上,占到了主导地位。之后,白茶逐渐退出了香港市场。
在中茶福建公司的经营、推广和宣传下,白茶一直成为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传统茶楼的保留茶品,引导了香港约40%的民众爱喝白茶。
1966年,由福建省农业厅、省农垦厅、省计算标准管理所、福州商检局、中茶福建公司等组成技术小组会评审定各茶类毛茶标准样。技术小组一共审定了42套毛茶标准样,其中白茶毛茶标准样3套。
六十年代后期,中茶福建公司继续巩固港澳、新马市场,积极建点铺面华体网,开辟新小市场,为我省白茶出口广开渠道,白茶产业产销两旺。1968年中茶福建公司出口白茶首次突破200吨,1969年突破300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