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伊凡雷帝的母亲有华体网登陆“中国血缘”?1533年她在莫斯科建中国城

  新闻资讯     |      2025-01-03 08:52

  说起“中国城”,人们就会想起海外的“唐人街”。在美洲、澳洲、欧洲、非洲等地,华人聚居的地方经常会有“唐人街”。唐人街有中式牌坊、中餐馆、中药店等,店铺的招牌大多也用汉字。

  我们这篇文章说的“中国城”不是“唐人街”。在距今490年前,俄罗斯的莫斯科曾经修建了一座“中国城”。下令修建者是俄罗斯第一位沙皇伊凡雷帝的母亲叶莲娜·格林斯卡娅。

  1930年,有一位叫蔡运辰的中国人到俄罗斯从事公务活动,抵达莫斯科不久,他就注意到了“中国城”。

  饭后再赴旅馆,新章五时亦至,候余甚久,公事毕,同游城。城在莫斯科中心,女墙高低,完全华式,华人名之曰城。或曰往年俄人纳款于华,华人城以居之……

  在莫斯科之中心,周四里许,高约三丈,厚约五尺,雉堞参差,与中国城垣无异,或谓仿中国为之,或谓当十四五世纪时,莫斯科大公入贡中国,故中国城以居之。或曰虽名中国城,而实别有用意……

  从蔡运辰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对莫斯科的“中国城”很感兴趣,不但游览了中国城,还写下日记专门记载。可惜的是,蔡运辰只是从外观上做了描述,没有深入了解莫斯科中国城的历史,所做的判断多是猜测,价值不高。但是,从他的文字里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的信息:

  当蔡运辰看到城墙时,就敏锐地认出这是“完全华式”的,与中国城垣没有什么两样,认为是模仿中国城池风格建造的。这说明,莫斯科的“中国城”之所以命名为“中国城”,是与“中国”有关联的。

  蔡运辰通过相关渠道了解道,这座城大约建造于十四或者十五世纪。由于不是严格的考证,他了解到的也只是个模糊时间。但它最起码说明,莫斯科的中国城很古老,是古代留下来的。

  蔡运辰说“城在莫斯科中心”,由此可知,“中国城”在莫斯科城建史上是具有一定意义的。也可以这样说华体网登陆,在莫斯科漫长的城建史上,是逐步围绕“中国城”拓展的,久而久之,“中国城”就变成了莫斯科的市中心。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城”是一座古城。

  通过蔡运辰亲自游历“中国城”以及他在日记中的记载,我们得到一个基本信息:莫斯科市中心的确曾经有一座中国城。它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式的。这也是它命名为“中国城”的原因。

  但是,莫斯科的“中国城”与海外其他国家的“中国城”、“唐人街”不一样,它并非华人聚居的社区,而是一座俄罗斯人建造的古城。根据俄罗斯史料记载:下令建造这座城的是俄罗斯第一位沙皇伊凡雷帝的母亲叶莲娜·格林斯卡娅。建造的时间是1533年,相当于中国明朝嘉靖年间。

  叶莲娜·格林斯卡娅在俄罗斯历史上的功绩是很突出的。一方面,她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另一方面在国内统一货币,对公国税收体制的健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繁荣了工商业。

  与此同时,叶莲娜·格林斯卡娅大力进行城市和乡村建设,莫斯科的“中国城”就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

  那时候的莫斯科城市很小,分为内部城区和外部城区,内部城区叫做克里姆林,是王室成员和贵族居住的地方,也是莫斯科和整个公国的首善之区。但是,内部城区经常遭受匪徒的袭扰。

  为了保障内部城区的安全,叶莲娜·格林斯卡娅下令围绕克里姆林修建一道城墙,并在城墙外挖掘护城河。命令下达后,莫斯科城的百姓参与修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甚至连叶莲娜·格林斯卡娅都拿出钱来,贵族们也纷纷解囊。在短短一个月便完成了城墙的修建。

  城墙最初修建的是土墙。于1534年竣工。但叶莲娜觉得不坚固,又聘请意大利建筑师罗克·马洛设计,重新用红砖和石块修建了具有多座塔楼和城楼的中国式城墙。这个大工程三年后才竣工。

  城墙总长975俄丈,高约5到16俄丈不等,整个城区约为49公顷。按照相关史料记载,叶莲娜·格林斯卡娅为了纪念她故乡波多利亚的“小中国城”,而把这一城区命名为“中国城”。

  关于“中国城”的命名,俄罗斯学者主要有6种意见,其中前4种意见认为“中国城”其实与“中国”没有关系。

  第一,1533年开始修建土墙。就是用木板在两边竖起来,用荆条编织篱笆放在里面,再往中间填土,把土墙夯结实。因此当初被称作“荆条城”。在俄语中,“荆条”的书写和发音与“契丹”差不多,“契丹”是俄罗斯对“中国”的称谓,久而久之“荆条城”就变成“中国城”。

  第二,修建土墙时要用篮子装土,在俄语中,“装土的篮子”书写和发音也与“契丹”差不多,因此久而久之就变成“中国城”。

  第三,在俄罗斯人的历史记载里,“中国”是一个善于经商的国家,中国人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曾远销到俄罗斯,因此,俄罗斯人经常把市场里的商品称之为“中国货”。“中国货”也成为“商品”、“商业繁荣”的代名词。叶莲娜主持修建的这座城池很繁华,被称作莫斯科的“大商业区”,因此当地人习惯把这里称为“中国城”——也即“商业繁华的区域”。

  第四,“中国城”位于克里姆林和莫斯科河之间,其实是“中间之城”,久而久之被人们演变成“中国城”。

  但是,果线世纪俄罗斯作家盖利洛夫斯基在其《莫斯科和莫斯科人》一书中认为,中国城的命名很可能源于波多利亚的“小中国城”,这里是伊凡雷帝母亲叶莲娜·格林斯卡娅的家族庄园。叶莲娜将这座城池建好后,为了纪念她的家乡,因此命名为“中国城”。

  另一位俄罗斯作家孔德拉奇耶夫在《古老的莫斯科》一书中也是这样认为的:“中国城”的建造与叶莲娜家乡的“小中国城”有关。

  第六种观点是,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卡拉姆津在他的巨著《俄罗斯国家史》里认为:莫斯科的中国城建好后,是按照蒙古语来命名的。颇有意思的是,无论是俄语、蒙古语、保加利亚语、布里亚特语、哈萨克语,对“中国”的称谓拼写和发音都差不多(见下图),也即都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契丹”。

  这意味着,俄罗斯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城”是“荆条城”、“装土篮子的城”、“商业城”,甚至是“中间之城”,很难令人信服。克里姆林及其外部修建的中国式城墙是大公国的首都,叶莲娜·格林斯卡娅不太可能把首都命名为“荆条城”或“装土篮子的城”,这与她的身份不符合。

  这部史书的作者与叶莲娜·格林斯卡娅同时,曾担任过官,居住在莫斯科,他的记述很有说服力。叶莲娜不但在莫斯科修建了“中国土城”,还在谢别日这个地方修建了“中国土城。”

  同年(1534年)5月16日,全俄大公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及其母亲叶莲娜大公夫人谕令在Китай土城外构筑石墙……又令意大利建筑师罗克·马洛为城墙奠基……

  1533年叶莲娜下令在莫斯科修建土城墙,第二年又下令修建石头城墙。两部史载地很明确、简洁,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叶莲娜·格林斯卡娅的故乡波多利亚有其家族的庄园“小中国城”,后来她又在莫斯科主持修建了“中国城”,她和她的家族与“中国”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阿拉伯学者伊尔·哈尔墩在其著作中称马迈是“重要的蒙古将领”,“干练的管理者”。因为马迈的能力,当时金帐汗国的别尔别狄克汗王不但委派马迈全权管理汗国事务,还把女儿嫁给他。

  别尔别狄克去世后,金帐汗国多次发生战争,马迈主持军事大局更换了二十多位汗王,其中大多数都由马迈辅佐,可以看出他在金帐汗国的实力是很强的。他不仅控制了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和克里米亚,还从他的对手那里夺取了莫斯科大公国的宗主权。进占了伏尔加河东岸地区。

  然而,这时蒙古人的势力已经逐渐走向衰弱,莫斯科大公国利用蒙古人的内讧,联合其他俄罗斯公国对蒙古占领者展开了反击。1378年,莫斯科大军在沃热河沿岸重创马迈的军队。

  马迈得不到其他俄罗斯“藩属国”的支持,仅仅依靠梁赞公国无法对抗俄罗斯人,于是,马迈转而与立陶宛大公亚盖罗结盟。1380年的9月,马迈率领大军与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率领的各俄罗斯联军决战,马迈再次大败,几乎全军覆没,马迈只得败走克里米亚,次年被圭亚那人杀死。

  马迈的家人逃到立陶宛,在第聂伯河沿岸占据了一块叫格林斯克的地方,于是以格林斯克为姓。由于马迈的后人具有各方面的能力,后来受封为公爵,成为立陶宛的贵族,在波多利亚获得了一块封地,并在那里建造了“小中国城”庄园。大约在16世纪初,作为马迈后裔的格林斯克家族逐步强盛起来,其中有米哈伊尔三兄弟联合起来,想在立陶宛、乌克兰和俄罗斯交界的地方建立国家,与波兰国王发生冲突,战败,1508年,三兄弟投奔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

  1525年,作为马迈后裔的格林斯基公爵邀请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参加家庭宴会,在宴会上,瓦西里三世被格林斯基公爵的女儿叶莲娜·格林斯卡娅的美貌迷住,回去后,他与原配夫人离婚,并向叶莲娜求婚,得到格林斯基公爵的允许。于是,叶莲娜成了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的新夫人。

  1533年,瓦西里三世病逝。他与叶莲娜·格林斯卡娅3岁的儿子伊凡即位。由于伊凡年幼,由叶莲娜代为主持政务。正是在这一年,她下令修建莫斯科的“中国城”以及其他建设工程。

  从以上叙述可知,叶莲娜在莫斯科修建“中国城”,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加强莫斯科的防卫,另一方面,也在因为她的家族来源于金帐汗国“重要的蒙古将领”马迈,与中国有着渊源关系。

  这再次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马迈属于蒙古人?还是中原汉人或契丹人呢?阿拉伯学者伊尔·哈尔墩称他是“蒙古将领”,另外的资料显示,马迈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但无确证。

  中国学者陈训明等人在相关论述中,提出马迈可能是来自于中原的汉人或契丹人的说法。理由是,马迈曾是金帐汗国的军事家,经历过二十几位汗王的辅佐过程华体网最新,假如他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完全有可能自己成为汗王,之所以没有成为汗王,就在于他不是蒙古人。

  当然有人会说,阿拉伯学者伊尔已经在史书里称马迈是“重要的蒙古将领”,这不是已经说明马迈是蒙古人,怎么可能是其他族属?陈训明认为:说马迈是“蒙古将领”,并不表明他一定是蒙古人,因为在成吉思汗和他的大军横贯欧亚时,军队中既有蒙古人,也有中原来的汉人等等。在后来的青帐汗国和金帐汗国时期,也有不少中原汉人远道而来,在汗国里担任千夫长、万夫长、谋士等,而这也就意味着,在俄罗斯或其他国家的人看来这都属于“蒙古”。

  我们再来看东方的土地,那是挪亚的儿子闪的地方,由闪繁衍出中国人(Xинoвc),可恶的鞑靼人……他们来到卡雅尔河边,打败了雅弗一族,从此以后俄罗斯大地就遭了殃……

  记载里直称马迈是中国人(Maмaй—Xинoвин)。俄罗斯学者古米廖夫认为,《顿河左岸记》出现的“Xинoвин”、“Xинoвc”等词汇,都是由Xин演化而来,这是蒙古人传入俄罗斯的词汇,所指得是中国历史上的金国,也指建立金国的女真人。陈训明则认为,Xин所指的应是“秦”,也即“秦国”的“秦”,因为《圣经》对古代中国的称呼是“秦”,英语China既是“秦”的音译,俄文则写作Xин。之所以在《顿河左岸记》里没有用Китай一词指称“中国”,是因为《顿河左岸记》是模仿《圣经》文体写成的,对古代中国的称呼是与《圣经》保持一致的。换言之,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Xин所指的是“金”也好,“秦”也好,都是俄罗斯对古代中国的称谓;马迈是“金国人”也好,“秦国人”也好,所指的都是中国人!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如果陈训明等人对《顿河左岸记》的考索无误,就表明马迈是中国人,这与阿拉伯学者伊尔·哈尔墩的记述并不矛盾,换言之,马迈是“重要的蒙古将领”,与“中国”这个大概念没有冲突,成吉思汗及元朝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其治理下的族群当然是中国人。

  至于陈训明提出的:“马迈可能不是蒙古黄金家族的人,而是中原汉人或契丹人”,虽然有其道理,但处于“推理”阶段,没有扎实的史料来佐证。目前相关史料多把马迈称为蒙古人,自然作为他后裔的叶莲娜·格林斯卡娅也是“蒙古人”。这与俄罗斯古籍《顿河左岸记》中记载马迈是“中国人”并不矛盾,自然,作为马迈后裔的叶莲娜·格林斯卡娅也有“中国血统”。

  俄罗斯第一位沙皇伊凡雷帝的母亲叶莲娜·格林斯卡娅主持修建了莫斯科的“中国城”。在莫斯科的城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叶莲娜是金帐汗国重要将领马迈的后裔,在历史长河里,马迈的后裔虽然经过很多征战,但没有忘记他们“祖地”、以及“祖先”传承下来的这种文化。因此在他们定居波多利亚后,建立了“小中国城”庄园。少女时代的叶莲娜·格林斯卡娅生长在“小中国城”庄园,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在成为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的夫人后,她于1533年主持修建了莫斯科的“中国城”。

  随着莫斯科城的不断建设,“中国城”逐渐成为莫斯科城的“中心”。最起码在1930年,当中国人蔡运辰游览“中国城”时,这座古代城池还是基本完好的。

  遗憾的是,二战的战火侵袭莫斯科,包括“中国城”在内的很多建筑遭受重创,战争结束后,随着莫斯科城的修建,“中国城”在城市建设中逐步拆毁,只留下很少的一部分城墙。

  但是从相关历史照片和俄罗斯绘画上,我们还是能够一睹“中国城”的风采:城墙的建筑方式确是中国式的。

  莫斯科的“中国城”已成为历史,留下一个“中国城”的地名,但它毕竟真实存在过。马迈及其后裔叶莲娜·格林斯卡娅与中国有着历史渊源。文化是强大的,在遥远的莫斯科留下了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