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科技职业学院_院校信息库_阳光高考华体网注册

  新闻资讯     |      2024-09-11 07:09

  学校下设商学院、医学院、教育与旅游学院、信息媒体学院、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茶与食品科技学院等六个二级学院。

  商学院现设有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国际经济与贸易、现代物流管理、连锁经营与管理、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八个专业。学院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方面成果颇丰,建成省示范专业1个、省创新创业示范专业1个、产教融合示范点专业1个、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1+X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项目8个、示范考核站点1个、省精品在线个省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成绩优异,获得国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9项,行业类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6项。商学院建成智慧商科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数字营销、电商运营与直播、智慧门店、智能财务、现代物流、新商业综合运营六大实训基地,有效保障了实训教学的开展。学院与天福集团、永辉超市、天虹数科等多家知名企业深度合作,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新商科人才。

  医学院围绕保健、康复、养生及疗养等医疗产业,形成“医养护”三位一体的专业结构,依托学校直属附属医院天福医院(综合),通过开展校院和校企“产学研”合作,建设行业急需的特色专业。目前已建立21个校外临床实习实训基地,建成19间基础医学、基础护理等实训室。

  学院现设有护理、助产、中医养生保健、医学检验技术、化妆品经营与管理、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健身指导与管理等专业,在校学生1526人。学院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目前拥有专职教职工36人,其中包括福建省外科护理学精品课程、福建省临床医学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漳州市专业技术拨尖人才、漳州市优秀人才” 1人,“福建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漳州市党建标兵” 1人,福建省和漳州市高层次人才各1人。

  近年来学院多次荣获福建省职业院校能大赛护理技能赛项优秀奖、“锦医卫”爱心医疗服务团荣获2020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优秀团队”称号。

  学院立足职业需求,注重实践教学,大力开拓校内外实践基地。学生除了在校内的实训室进行实践外,将实训课堂还设在“景点”“企业”“幼儿园”等,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和“服务奉献”的精神。现有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3个、教育部1+X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项目2个,省精品在线门。近年来,教育与旅游学院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学生参加的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国赛三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7项目;行业类竞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学院与漳州市幼儿园、漳浦县实验幼儿园、漳浦县江滨幼儿园、天福集团、厦门金色夕阳国际旅行社、元翔(厦门)国际航空港股份有限公司地勤服务分公司、福州希尔顿酒店、厦门翔安悦华酒店、漳浦金仕顿大酒店等多家知名企业深度合作,为社会输送学前教育与旅游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融媒体学院是我校第一个工学、艺术学相结合的二级学院。学院教师34人,副高级职称及以上4人,硕士学位及以上8人,福建省优秀教师1人,福建省教学名师1人。现有福建省首批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获国家级奖项17项、省部级奖项35项。

  学院开设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网络技术与影视动画方向)、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文化创意与策划、产品艺术设计8个专业,同时学院下设文旅设计研究院。艺术设计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是省级特色专业群专业之一。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72人,是学校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在“十四五”期间学院将致力于打造信息技术专业群和数字创意专业群。

  多年来,在行业、企业的支持配合下,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使命,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由艺术设计和建筑工程技术两个专业群组成。其中艺术设计专业群设有室内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艺术设计等3个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3个专业。

  学院至今建有“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基础实训中心”、“工程造价实训中心”、“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综合实训中心”、“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施工实训中心”。

  学院坚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先后与福建荣冠环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雅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漳州通正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人才培养、实训室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社会服务等合作交流。

  近5年来,在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CAD”、“建筑工程识图”、“工程测量”、“园艺”、建筑装饰技术应用等赛项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2项。此外,师生在全国各类竞赛中近200人次获奖。

  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茶艺与茶文化、食品智能加工技术华体网注册、食品检验检测技术、西式烹饪工艺等5个专业。学院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方面成果颇丰,建设有省级双高专业群1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建设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技术平台2个、省级专业群实训基地2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烘焙项目)福建省集训基地,福建省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改革试点单位。2019年荣获全国手工制茶大赛特等奖、一等奖,近三年获省级大赛一等奖8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9个。学院校企合作企业有漳州天福茶业有限公司、漳州天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福建百胜餐饮有限公司等,长期合作中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校企共建实训中心,做到精准育人,校企无缝对接,既提升了学生就业率,更提高了学生就业质量。

  1974年8月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留校任教。1974年~1981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82年至今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其中,1979年8月~1991年4月分别在安徽农学院79级研究生班、全国茶学助教进修班、北京经济函授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学习毕业,1992年8月~1994年9月任黄山市黟县人民政府科技副县长,1994年10月~1997年10月兼任合肥市日高饮品有限公司经理等职。先后承担并主持安徽省科委、商业部科研项目及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等六项;获省星火、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商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校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主持校重点课程建设1项;获教科论文一等奖1项。主编或参编教材5本;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制茶工程与品质、茶叶感官审评与标准化方向。

  1、1981年5月 HCDJ-6茶叶光电拣梗机 获安徽省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主要完之一)2、1984年 LCDJ-20型绿茶光电拣梗机 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重大成果三等奖(主要完之一)3、1989年6月 九华山名茶恢复研究 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编号:89-4-0784、1994年6月 制作的 黄山云翠茶 获94“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5、1996年3月 主持黟县黟山秀黛等名茶研究课题 获安徽省“星火” 三等奖,证书号:96-10-16、2000年7月主持的“绿茶色泽卡的研制”教改项目,获校教育教学成果奖7、2004.6指导赵明治同学的《绿茶奶粉的加工及主要成分分析》获安徽农业大学优秀论文导师奖8、2006年6月黄山原生态有机特种茶——千秋泉绿茶 获黄山市科技成果三等奖(证书号:2006-3-R3)9、2007年9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华合作时报、北京老舍茶馆聘请为“老舍奥运五环评选活动”茶品鉴评专家;山西省茶叶学会高级茶叶学术顾问等。10、2007年9月“大制毛尖茶”新工艺研发,通过安徽省科学技术厅鉴定验收(证书编号07-517-0311、2007.11月《茶叶审评》课程“三三制”实践教学方法探讨.被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评为优秀论文,并荣获一等奖.12、2004~08年先后被安徽农业大学评为优秀辅导员和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社会实践活动中先进个人、“廉洁诚信”五好文明家庭等光荣称号。

  李瑞荣 南投人,教授。1941年2月生。美国芝加哥伊理诺理工学院化学博士,芝加哥市立大学担任化学教授11年,阿冈国家研究所担任教授研究员5年。在美国化学杂志,J.A.C.S及化学动力学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十篇。现任天福茶学院食品加工技术系特聘教授。

  专长有机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今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乌龙茶之品种,采收季节、发酵、焙火程度,不同嫩度茶叶制品与主要成分,咖啡因,多元酚含量之关系研究;多元酚当保健品、药品添加物之效果研究。

  李华钧 重庆市人,1947年10月生。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茶学专业。曾任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食品学院副系主任、副院长、院长。现任天福茶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系主任。

  专长茶叶生产加工理论与技术:1982年起,在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任教。1987年10月起,受国家教委公派赴法国蒙彼利埃国立高等农学院学习;1989年3月学成回国至今,在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茶学系从教,担任茶树栽培育种硕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成果:《中国茶树品种志》(地方品种篇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茶树育种学》参编。论文有《析茶树的野生型、栽培型、过渡型》(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渗透胁迫对茶树幼苗叶片脯氨酸累积和水分含量的影响》等。

  作为第三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会成员,以及首届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多次参与国家级、省级茶树新品种审定和品种推广应用成果鉴定等工作。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获西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称号。此后多次受到表彰,2004年因教学工作成绩突出获校“教学督导组推荐奖”。1997—2007年期间任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重庆市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名誉副理事长。

  郑剑顺 福建仙游人,1945年10月生。教授。1969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厦门大学工会、厦门市政协委员。现任天福茶学院教授、旅游管理系主任,厦门市台属联谊会理事,厦门市思明区台胞金胞台属联谊会副会长,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常务理事,林则徐研究会理事,厦门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

  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经济思想史、近代史料学、史料目录学教学和研究。讲授的中国近代史课程被评为“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课程”。出版著作《甲申中法马江战役》、《福建船政局史事纪要编年》、《中国近代人才思想研究》、《福州港》、《晚清史研究》等;在《学术月刊》、《光明日报》、《厦门大学学报》、《史学月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著作《中国近代史料学概论与史料书籍汇录》获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第二次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著作类二等奖,《中国近代人才思想研究》获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福州港》获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第四次会员优秀作品评奖著作一等奖;学术论文《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问题的“情”与“理”》、《论洋务官员的人才观》分别获厦门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商务观念与洋务企业的成败》获厦门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曾获厦门大学“华为奖教金”奖励及“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等。

  1990年5月创办国际无我茶会。现为陆羽茶艺中心总经理兼茶学研究所所长、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秘书长、天福茶学院茶文化系主任。

  专长茶文化研究和推广。无我茶会是源于的一种新茶道形式,也是源生于中国本土的新茶道文化,为当代茶道思想的载体。创办以来,已成为世界主要喝茶地区通行的茶会形式,目前正在各地爱茶人群中流行开来。

  著有《茶学概论》、《无我茶会180条》、《茶业与品茗艺术》、《说茶——陆羽茶道》、《茶道教室——中国茶学入门九堂课》、《现代茶思想集》、《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茶道入门——泡茶篇》、《茶道基础篇——泡茶原理与应用》等。主笔《茶艺月刊》社论26年。

  1967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业系。从教36年,曾任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茶叶生化教研室主任。现任天福茶学院副教授。

  专业特长:(1) 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化学、食品化学; (2)天然产物的分离与纯化;(3)茶叶深加工与茶的综合利用(a.速溶茶b.茶多酚,c.茶黄素,d.茶红素、茶色素、茶皂素等产品的生产)。(4)编写《茶叶生物化学》、《茶叶深加工与茶的综合利用》教材。

  主要著作有:译著[日]《高等植物次生代谢研究法》;任高校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茶学专业用书《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副主编, 2005年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茶叶生物化学》课程建设(教材),2005年获安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2005年获安徽农业大学“十五”教材一等奖(第一)。是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葛根黄酮提取、综合利用及葛根种植》项目主要完;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葛根黄酮及其单体分离纯化技术中》试项目主要完。获安徽农业大学《教研室教学建设及教书育人》项目安徽农业大学1997年教学果二等奖等。曾受聘于安徽省六安市星火科技专家大院首席专家、霍山县人民政府科技顾问、贵池市科技顾问。

  2006年7月天津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工商企业管理硕士毕业,2006年9月继续攻读天津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企业管理博士。

  2、2002年8月~2004年8月,进入台中县太平市慈明高中,担任教师一职,并接受童子军木章训练,兼任童军团长一职,负责带领学生参加组织中各种成长学习工作。经过童子军承诺考核后,于2008年5月取得童子军两颗木章。

  4、2007年8月,至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目前担任市场开发与营销系代理系主任一职,主要负责教授管理学、连锁经营管理与实务、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等课程。

  余荣滢,女,1980年10月27日生人,通识课程部主任、计算机应用教研组组长、并负责数字媒体系的组建及管理工作,讲师,中山大学信息科学院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图形虑拟现实方向。从事多年的高职高专教学,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

  1953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并留校任教。1954年调浙江农业大学, 1986年晋升教授, 1990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曾任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1984~1992)、浙江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1986~1991)浙江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1998~2001)、茶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1991~2001)。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茶叶学会第五、六届副理事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第七、八届理事长和中国茶叶博物馆顾问等职。现任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天福茶学院校务委员会委员。

  专长茶树育种学和茶树栽培学:主讲“茶树育种学”等8门课程,培养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1200余人。主编、副主编和参编全国统编教材各1本,即《茶用香花栽培学》、《茶树栽培学》和《茶树育种学》。主持创建我国第一个茶学博士点和全国唯一的茶学国家重点学科。

  主持育成茶树新品种10个,其中浙农12、浙农113和浙农21为国家级良种,浙农117、浙农139、浙农25、和浙农121省级良种,待审定品种3个。此外,在茶树矮化密植、苦丁茶资源开发、茶树良种繁育和茶树基因克隆等方面也获得多项创新成果。主要论著有《茶树育种学》华体网全站、《茶叶》、《茶?茶科学?茶文化》、《茶韵》和《中国茶学辞典》(常务副主编)、《中国茶叶大辞典》(育种篇主编)、《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农业科学卷》(茶学分支主编)等10余部,发表论文80等篇。

  获国家优秀教材奖1项、省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曾评为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和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工作者。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曾任厦门大学常务副校长,兼任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被聘为荷兰莱顿大学历史系、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所客座教授。现任教育部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办厦门华厦职业学院院长、天福茶学院校务委员会委员。

  专长唐五代十国史研究、中国古代经济研究。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1987年12月晋升教授,1996年6月起任博士生导师。自60年代以来,发表论著80余种,主要代表作有:《五代十国史研究》、《中国赋役制度史》、《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传在史中》、《简明中国经济通史》、《中国企业史》(古代卷)等。荣获一、二届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及其他社会科学优秀奖。

  1960年7月毕业于湖南农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前身)留校任教至今。1988年任教授,1993年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天然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兼任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园艺学科组茶学组组长等职。现任天福茶学院校务委员会委员。

  专长茶叶加工学、茶叶审评与检验, 毕生从事茶学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担任茶叶加工学、审评、生化、茶文化等课程的教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一项,国家优秀教材奖二项,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三、四等奖各二项。主编《茶叶加工学》、《茶叶审评与检验》,参编《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茶业词典》,著有《中国名家茶诗》、《事茶五十年》等,发表论文60余篇。获“湖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 ”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业。曾任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校、茶业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茶业学会理事长,安徽省农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全国农业高等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学科组成员,日本中国茶协会首席顾问。现任天福茶学院校务委员会委员。

  专长茶树栽培学、茶树生态学:主持“茶树内部结构的研究”,经国内专家鉴定达到国际水平,并获省科技进步奖;主编《中国名茶志》、《中国茶文化大辞典》、《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获1997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主要著作有《茶树栽培学》、《茶树生态学》、《英汉茶业词汇》等已出版。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多次获省自然科学论文奖,并在国内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论文6次。1974年赴摩洛哥王国,与王国茶叶研究所合作,栽植、研制、开发茶叶获得成功。1984年获英国科技中心授予世界农业科技名人称号。1991年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1952年起从事高等农业教育、科研工作40多年,执教主讲茶树栽培学、茶树优质高产理论等课程,1983年起培养研究生。

  1961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本科),1986年晋升副教授,1994年为教授,1993年起指导硕士研究生至2003月。在职期间为茶学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导师。社会学术兼职:中国茶叶学会理事,福建省茶叶学会常务副会长,天福茶学院筹建顾问等。现任天福茶学院校务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茶树育种学的教学与科研,运用细胞学、形态学和电镜技术及同工酶分析,对全国著名茶树良种安溪铁观音、福鼎大白茶等的遗传变异、育性机制研究取得进展,为茶树无性系品种遗传变异原因及品种复壮原理提供理论依据(国内外无先例)。并对福建茶树种质野生资源的分布情况,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了其分布特点与规律,从气候学、生态学、解剖学上揭示其潜在的社会价值、经济意义和利用前景(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同时关注生产、加工及市场等茶叶经济方面的前沿问题。

  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考察访问,巡回演讲等学术交流。应邀赴马来西亚出席《情系乌龙茶》演讲活动期间,承担主讲者,就“我国乌龙茶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等四个方面,在吉隆坡等重要城市进行演讲和学术交流。

  美国芝加哥伊理诺理工学院化学博士,芝加哥市立大学担任化学教授11年,阿冈国家研究所担任教授研究员5年。在美国化学杂志,J.A.C.S及化学动力学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十篇。现任天福茶学院食品加工技术系特聘教授。

  专长有机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今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乌龙茶之品种,采收季节、发酵、焙火程度,不同嫩度茶叶制品与主要成分,咖啡因,多元酚含量之关系研究;多元酚当保健品、药品添加物之效果研究。